为解决中小企业自身主体因为缺理念、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而导致的数字化转型“转不了”困难,解决外部机构赋能针对性差、差异性差、落地性差造成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转不好”问题,大会提出了与中小企业行业特征、资源禀赋、业务现状、管理能力、人才资源的有效匹配,坚持原生发展和存量改造的“分类施策”的方针,该方针遵循先信息化与数字化相结合、数据积累与技术赋能相结合、基础设施与转型赋能相结合特色。
大企业在引领融通发展时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服务三大支撑,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资金支撑:大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融资、仓储金融等服务,帮助上下游中小供应商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以股权投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形式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
人才支撑:大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与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使用的合作。
服务支撑: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搭建专业化融通创新平台、培育国际合作服务平台、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分享制造平台,通过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提升中小企业共同深化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由此3大支撑,我们可以推导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中小企业融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基于产业生态开放
大企业以自身业务为引领,带动包括各类与大企业业务相关的中小企业在内的供应链产业链集群的生态化和专业化发展,打造覆盖产学研的经济网络,加速区域内外大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能力的有效对接,推动资源能力的跨行业、跨区域融合互补,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形成具有开放性的线下集群和线上生态。产业生态开放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为主的大企业及其生态伙伴中小企业之间。
二、基于创新能力共享
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创新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通过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的方式,围绕要素汇聚、技术共享、模式创新,推动生产制造、营销宣传等各生产经营环节的能力集成与整合,实现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供应链创新、产品创新等多维度的多触点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具有创新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能力共享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和拥有技术研发优势的中小企业之间。
三、基于供应链协同
由带动能力突出、资源整合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大企业发挥其对供应链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建立联合培训、标准共享的管理体系;打造供求匹配、按需调整的产销关系,降低供应链各环节中各类大中小企业交互成本,形成具有供应链环节协同性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供应链协同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垂直产业链的上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
四、基于数据要素驱动
一方面,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共享计算能力和数据资源,提高中小企业获取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通过集成具有较好数据服务基础的中小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进一步通过数据服务驱动业务发展,形成具有数据驱动性的产业数字化形态。数据要素驱动融通的模式一般发生在大企业自身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供应链产业链中。
小结: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需要加强自身数字生态圈的建设,这样才能借助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生态,以丰富的产业创新云端场景供给加强企业间的链接,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协作,促进产业链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