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不平凡的2022年已经过去,包括疫情在内的各个因素冲撞下,当下的大环境已演变为充满不确定性。不过,尽管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风浪,但一个相对确定的趋势是,2023年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拐点。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重点。时至今日,经合组织中,近90%的成员已发布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与行动计划。
我国关于产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表述,可追溯到“十二五”规划。近年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一份份战略规划均指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政策的引导、产业需求的迸发,使得数据已成为比肩土地、资本、劳动力的生产要素,而产业数字化转型也已成为大势所趋。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已达到37.2万亿,占GDP比重32.5%,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奔涌,挑战依旧严峻
在数字化背景下,无数企业投入到数字化转型的怀抱。企业对云计算、办公协同软件和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其中云计算占比已高达 54.7%。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产业数字化转型,挑战依旧严峻。
尽管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在提速,但在渗透率方面却明显失衡。艾媒咨询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一二三产业数字化渗透率分别为8.9%、21.0%和40.7%。作为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头戏”的工业与农业,发展明显较为滞后。
这种现状的背后,实则是企业面对产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时,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等关键症结所致。这既与企业的数字化基因紧密关联,更与当下的数字化服务商的技术能力相关。
但对企业而言,产业数字化转型门槛较高,既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也需要足够充沛的人才储备,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阻碍。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难题,则成为另一道制约产业数字化的难关。由于很多数字服务商缺乏行业专业知识,难以打造出匹配真实市场需求的产品,导致技术与产品难以有效结合。
埃森哲的调查显示,当前70%以上有技术的研究机构和科技公司缺少需求场景、领域知识和数据,同时70%以上的行业用户缺少技术人才、AI平台和实践能力,可见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高效融合依然迫切。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数字服务商,正在从技术、商业双视角中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战法”,一张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蓝图就此展开。
数字新基建时代,技术与商业融合加速
纵观当下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上云已经成为趋势。通过上云,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以数字建筑设计领域来说,首都在线联手广联达,通过SaaS工具集引入、图形图像的渲染流程、远程云桌面的接入,打造数字设计的全流程数据流转,同时结合云上空间与数字孪生等先进数字技术,应用到诸多的传统商业建筑、桥梁、场馆设计中。
除了云服务方面,各大数字服务商纷纷发力与真实产业需求融合,在协同工具方面,同样也是如此。其中颇为典型的就是,字节跳动旗下的协同工具飞书。
在飞书产品副总裁童遥看来,在数字新基建时代,企业新基建的标志是企业是否拥有“数字总部”。从2016年以来,飞书便着重关注企业信息的交换、知识的沉淀、组织的写作,试图将所有管理实践沉淀和固化,以此提升企业的运转效率。
结语:
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曾预言,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这次革命的重点是信息被使用和利用的方式将彻底转变。如今,这场革命还在继续,只不过信息化已被数字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