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面对新变局、新挑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形成具有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抗击能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路径,是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
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总体向好
1.内循环强化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近几年,我国通过扩大内循环,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畅通流动,极大提升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2.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性在疫情等危急时期对经济发展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由于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具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受到外部冲击时仍能保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畅通,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关联耦合、动态平衡的状态。
3.外资积极融入我国关键产业链。近年来,外商主动与我国发展战略相契合。据统计,2021年国际风险资本对华投资大都流向了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十四五”规划重点指向领域。这与前几年风险投资集中流向以电商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行业迥然不同。总体来看,外资加快了对我国芯片、低碳等关键产业链的投资并加强本地化运营,将为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挑战
在取得好成绩的同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面临一些安全挑战。
1.中小企业经营局面有待改善。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重在“链”字,即产业生态系统,其中最大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需要大中小企业协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要素,实现融通发展、内外联动。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单个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作用较小,对经济环境较为敏感,经营活动较为脆弱,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健康发展。
2.区域性壁垒问题有待解决。一方面,超大特大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向外疏解意愿不高。尽管按照城市等级配置资源的行政方式越来越少,但超大特大城市聚集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部分老工业区因旧有形象难以扭转等原因,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地方政府“保护性”或“歧视性”的市场分割减少了,但企业基于营商环境“用脚投票”的市场分割却加剧了。
3.关键技术、设备和物资仍面临“卡脖子”风险。当前,受疫情冲击和乌克兰危机的影响,欧美同盟“向心力”增强,联手对外加大技术和物资封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和制造业回流计划,影响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可控性。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尚存在部分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质量技术基础不完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缺失等问题。
4.部分外资呈现向东南亚转移迹象。从中美贸易争端开始到今天,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已成为一项共识。由于国内外经济下滑、疫情反复等原因,在华外资企业出现一定的经营困难,国内一些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外迁趋势渐露端倪。与此同时,东南亚多国近年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多中心化趋势的载体。
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基础产业链内循环水平。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存在的“卡脖子”问题,应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破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对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的一体化配置运用,着力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攻关工程。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区域间、上下游联动,推动稳产达产。
2、维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最大限度避免产业链供应链外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整,守住我国重要生产环节本土化制造优势。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利用平台经济和工业互联网强化主导产业上下游延伸,打造全新产业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利益绑定和战略合作,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
3、以企业为主体,促进点链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带动作用,使其重点掌控产业链供应链中战略意义强、技术含量高的关键环节,引导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制定供应链风险预警和应对方案,提升其节点支撑能力。进一步优化企业复工达产政策,点对点、一对一帮助龙头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4、优化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立足国内大循环,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明确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个区域的产业链补短板和锻长板的关键环节,以及需要协调推进的重点项目及扶持发展的核心环节,针对性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攻关,使之在国家产业链安全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推动上海等超大城市功能疏解,把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作为培育都市圈的重要内容,形成更加合理有序的产业分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