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物资、人员和资本流动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全球供应链受阻,表现为芯片短缺、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运费暴涨、食材中断、劳动力短缺等。有分析认为,供应链问题存在进一步恶化风险。
美国港口拥堵问题至今未解,由此产生的供应链危机外溢影响全球,引发连锁反应。截至2月9日,美国南加州海运交易所数据显示,目前停泊在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外的集装箱船为85艘,相较于1月6日的105艘减少了20艘。
美国作为主要的经济体之一,因疫情防控失败、劳动力短缺、通胀高企等问题,使港口拥堵产生的外溢影响全球供应链,加上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导致美国确诊病例数再次攀升、劳动力严重短缺,这场危机很难在短期内缓解。
国际金融协会警告称,美国供应链中断的可能性将继续上升,目前制造业交货期延迟情况与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的日本一样严重,并开始扩散至全球。分析指出,美国生产链危机迫使企业押注效率低但抵抗力强的供应链,如集装箱。但衡量集装箱费用的德鲁里航运指数显示,2021年9月的集装箱费用比一年前上涨291%,生产成本飙涨引发通胀风险。
除了因美国港口拥堵、生产链受阻导致全球供需市场失衡,全球经济体系还面临着其他挑战。
“从需求侧来看,人口老龄化使经济增长乏力,有效需求不足,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制约消费,导致消费能力疲软,真正有需求的中产人群不仅没有增加,甚至还在减少;从供给侧来看,高新技术产业进步缓慢使生产力无法有效提高,‘第四次工业革命’依然充满变数。此外,全球经济体系发展严重失衡,大部分国家无法真正地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体制中的弊端,如美元主导的霸权体系、技术溢出存在障碍等,加剧了经济发展鸿沟。”
在近期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奥孔乔-伊韦阿拉指出,当前的全球经济动荡为供应链多元化提供了机会,许多没赶上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国家有望迎来新的机遇。
全球经济动荡使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经济相互依存度过高不利于地缘政治稳定。美国等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提高自给率的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但这样的政策是否能顺利实现,相关国家能否承担生产成本上升、生活水平下降等负担,仍是个未知数。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市场因无法及时应对此类“黑天鹅事件”而产生连锁反应。此外,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在不同维度上增加了供应链断裂的可能性。目前市场比较倾向的措施是提高供应链韧性、弹性,降低自由度和对外依赖度等,这是各国在权衡“效率”和“安全”后做出的最佳选择。